快乐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情感体验,幸福也是。
第一次看我博客的朋友可能对我还不甚了解,我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目前在一所教育培训机构教授中小学语文,我们的休息时间可能跟正常的不太一样,大多数公司的休息时间应该是周六和周日,但我们是周一和周二,就这次清明节假期来说,大家应该是周末连上周一,我们是周一到周三,这两天我也出去走了走,毕竟春天这么美好的天气和风景,躲在家里盯着屏幕有点愧对时光。于是我带上相机,装上一杯白开水,带上一本书,关上了门。
其实在前一天晚上,我就选定了几个目的地,本来是想去青岛的,但是一想到假期的拥挤,这个念头消散得很快。而且假期的上午基本上是没有的,闹钟的作用有限,因为没有确定的规则性的任务在等着你,关掉闹钟后,又是一段梦,醒来就十点左右了,所以上午就整理整理房间,做点吃的(哦对了,最近自己摸索做的鸡蛋羹还不错),早餐和午饭合体了,吃完之后,下午一点左右才出的门。
我的出行工具无非就是:双腿,公交和地铁(最近电动车放在售后修理了)
与我相伴的无非就是:Pocket Casts、Spotify、flomo、PureWriter
还记得我在前年差不多同样的时候拍过一组名为 Dead Spring 的照片,那时在厦门,阳光明媚甚至有点像夏天了(因为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晒伤了,真毒呀这太阳),关于名字,我是这样想的,为什么会有嫩芽,会有盛开的争奇斗艳的「万紫千红」呢?当我看到一位环卫阿姨在扫树下的落叶,想到:消逝和幻灭能带来新的生机,这是自然规律,也有一种独特的自然美学,所以就这样命名了,其实龚自珍早有见地了。这次小长假出去的时候,在某个时刻也会给我同样的感觉,所以去植物园拍的这组照片我想命名为 Dead Spring 2。(厦门那次去的是园博苑)
去了什么地方,拍了什么照片,吃了什么好吃的,遇到了哪些人这些都是过程,这固然重要,但是为什么过程带给人的只是短暂的印象,而非深刻的记忆呢?唯有思考,往更深远处思考,才能留下一些东西。
在整个游玩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人,你可能会觉得我很孤独,孤独并不代表着不快乐,相反,这种平静的「观察式」的出游是能给我带来另一种程度的愉悦感的。比如在出游中我缺少言语的交流,但面对陌生的面孔,主动与其交流的冲动会更强烈,或更自然,我们的每一次眼神的交流和简短的对话会让我觉得这种沟通的生发是如此的美好且不一样,好朋友、父母或是情侣一起出行当然也很美好,但这种美好是理所当然的,你们的关系会带来一种情感上的陪伴的愉悦感,但这并不是「实验性」的,这并不是未知的。
每一次外出的时候,我的听觉一定是占主导地位的,就像 Anyway FM 说的那样,「让你的听觉更懂视觉」,多去听的时候难免会让自己觉得是一个「窃听者」,这很正常,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关于陌生人的想象,每一个想象都会是一个小说。也是基于此,我在纯纯写作中开了一卷——想象的场景(暂时不会公开),我想那将会很有趣。
出游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感伤,我也是一个正常人,正常人都会在某刻进行对比,而对比往往带来的都是不好的感受,物质上的对比,智识上的对比,情感上的对比……这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失落感」,一种是「优越感」,但请记住,它们都只是暂时的,失落感会进一步进化为更严重的消极情绪,优越感会让自己愉悦甚至是炫耀,之后会发展成什么状态,完全因人而异。
一个人生活也很快乐,也很幸福,但必须内外兼修。内部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乐观、阳光、活泼、积极、自信;外部要有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早已听惯了「你是为自己而活的」这种话,但是要活成什么样,要保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当今的互联网就是这样,把一些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废话抛出,却把更大的、更值得重视的问题留给大家,结果大家还只是沉浸在那种知识获得提升、眼界得到开阔的短暂的喜悦之中,如果展开阐述这里面的东西,必然会有很多流派,那么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可以对内在和外在进行概括。
这个理念就是永远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最核心的。
在这个过程中,会跳出一些我们所留恋的舒适区,比如健身,读书,写作,音乐等等,这必定是痛苦的,但当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你当下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快乐。
快乐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