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旁观者的身份领略镜头语言的魅力
二零一九年九月一日凌晨一点二十五左右
看《出租车司机》时发现:某些场景的配乐用上小提琴后会让人物的情感与剧情的节奏更加和谐,就像一根纽带一样。在一些人物或物体不断运动的场景,通常镜头会跟随主体一起移动并把其置于重要位置,但是这个电影里不是这样处理的,他会让镜头的移动速度渐渐慢于主体移动速度,直到主体完全到画面之外,(由于前面剧情的引导,这时观众可以已经知道要发生什么了)然后用声音来告诉观众后来发生了什么,而画面往往是周围的环境。我个人在这种场景之上觉得如果不要直接切画面,而是让镜头移动慢慢停止然后落在某个环境物体上,且让这个物体带有一些可传达的内涵,这样或许会更加高级。
二零一九年九月二日晚八点
其实在很多时候,看一些影视作品,某些场景的切换会让声音先进入,而画面晚于声音两三秒,这种错位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二零一九年九月三日上午十一点左右
对于昨天的疑问,我看了 MINDHUNTET S1 后有这么一种看法,在这部剧集中,所有的场景切换基本都是采用声音“先入为主”的方式,我觉得这应该是要让整个剧集看起来更加紧凑,或者是为了凸显剧情线走向,或者就是为了缩短影片时长?我真的不太明白。
二零一九年九月七日晚十一点四十五左右
在看《燃烧》的时候,我发现导演对某些场景的处理是这样的:在野外的一些场景,会让周围的环境音逐渐增强,然后对焦到背景,让前景的人物模糊,这样做对表现主题有些许作用。很显然,导演也让环境成为了电影中重要的角色,通过这种主动凸显主体的切换,在这个时刻,导演其实是想让观众知道,他仿佛不存在。
二零一九年九月八日晚十一点三十二分左右
在看 MINDHUNTER S2 时发现导演对声音的处理还有这种方式,我之前对于第一季声音“先入为主”思考过一番,但是在第二季中,会有这种“重叠”来衔接两个画面,比如说前一个场面中旧式电话放下的声音与转场后关冰箱门的声音进行了混合,也就是说当你意识到到这个声音时,你大脑的反应时间导致你已经跟不上画面的切换了,可见大卫芬奇对画面的切换多么细致,这种情况不带耳机我是发现不了的。
二零一九年九月九日上午十一点五十七分左右
发现大卫芬奇导演的作品中,背景音一般都是 No passion,但有的是 Soul 甚至是 Ghost,而少有的一些 beat pop 通常都是从剧中的播放设备里面放出来的,或者是特定场所如歌厅酒吧里的 EDM
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四日中午一点
在看 Inside Bill's Brain 时发现在某些图片展示画面和帧动画画面中,会有细微的画面放大效果。
二零一九年十月十四日中午十二点五十一分
在看 Fractured 时发现,一些人物镜头中,通常会把人物非常靠近镜头,这本是一个普通的镜头,但是导演想通过特写来表现一些事先的铺垫,这些人很怪,在这样镜头下的人更怪,这样,导演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近整理时发现去年在看电影或剧集时随手记下的东西,也因此想继续记下去。